“赵主任,你搞危房改造没?”“没有搞,我又不懂这个。”“你要是想搞,我可以想办法。”近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了一则由“偶遇”引发的套取危房改造资金案。案例中的两名当事人本就相熟,偶然碰面后的几句寒暄,便将危房改造指标私相授受。值得注意的是,两人之间其实并不存在行贿受贿、利益输送等行为,驱动他们的不是经济利益,而是作为老朋友的那份“人情”。
中国是个人情社会,作为社会的一员,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人情往来。无论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,还是小孩升学、老人做寿,人们都会互相走动、表达问候,甚至会“随个礼”“出个份子”来“表示一下”。这不仅是基本的社交礼仪,也是传统熟人社会互助互利、维系情感的内在要求。正常人情往来无可厚非,但并不意味着人情往来可以不受任何约束。不能公权私用、假公济私,就是一条重要的底线。
上述案例中,危房改造指标被当成一件“礼物”送了出去,一切都发生得那么“自然而然”,仿佛是一桩波澜不惊的“小事”。然而,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是用来给住房最危险、经济最贫困的农户们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的,往大了说就是他们的“救命钱”。这笔资金重若千钧,怎能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任意赠送,慷国家之慨搞“借花献佛”那一套?
当前,脱贫攻坚战鼓频催,正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扶贫一线干部恪尽职守、秉公办事,努力把每一笔扶贫款项都花在刀刃上,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,岂容“钻空子”“薅羊毛”,搞弄虚作假、优亲厚友的把戏?
诚然,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不少乡村仍是典型的“熟人社会”,基层干部常常面临着各种难过的“人情关”。其中一些人正是平时不注意、不避嫌、不克制,从一些看似不打紧的“人情小事”开始,一步步突破底线、坏了规矩,最终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。“人情是把锯,你来我也去。”面对人情考验,如果不懂得规避和拒绝,便会在你来我往的纠葛中越缠越紧、无法脱身,到头来害人害己。
作为党员干部,只要出于公心、胸怀敞亮,就没什么抹不开的面子。恪守原则、正道直行,最终定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。须知,附着于权力之上的“人情”越少,无数“永远跟党走”的信心就会越坚定。(段相宇)
分享